鄢福初: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湖南日报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7年2月18日 12:00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文丨鄢福初

湖湘书风,她会是从《九歌》吹来的吗?

湖湘书风,风自何起?

一次一次的欲说还休,一次比一次更长久的沉默。

沈从文先生曾经欣喜地发现:“屈原虽死了二千年,《九歌》的本事还依然如故。”事实上从文先生自己那些小说的韵味就直承《九歌》而来。又过去了几十年,到上世纪80年代,当文学热衷于追随西方现代各种眼花缭乱的流派时,韩少功先生再一次发问: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寻根思潮,沈从文和韩少功二位先生都敏感地意识到文学是有“根”的,文学之“根”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文学如果割断传统,失落气脉,只是从他处“横移”一些主题和手法,势必是无源之水,很难有真正的生机和血气。湖南人的心智结构其实从来就自由地契合、依恋于巫风楚俗凝聚着的乡土,承传着湘楚文化血液里的浪漫风韵,把那些北碑南帖搁置一旁,默想湖湘山川大地,同样会觉得有某种独特的精神气韵潜隐或顽强地留存于生活某处。那么,湖湘书风,她会是从《九歌》吹来的吗?

湖湘书风的地域风格意义

《周易》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从地球物理的时空方位来讲,生物和人文在不同的环境中,便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也因此形成人类有差别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以此观照中国书法,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既流淌着一种绵延久远、传承稳定的翰墨精神,同时它的表现形态又总是随着政权或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的变迁以及中心与边远之别等原因而形成多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湖湘大地从来就是书法艺术兴盛的地区之一。且不说闻名世界的“马王堆帛书”以及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7万余枚三国吴简,几乎是百年来全国其他各地所出土简帛数量总和的两倍,2002年发现于湖南龙山里耶古城的3万多枚秦简是我国以前发现的所有秦简总量的20倍,而欧阳询、怀素、何绍基、毛泽东等等无一不是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伟大人物!湘西里耶的秦简,马王堆的帛书,那些飘逸摇曳的波画,像极了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飘飘的衣袂、屈大夫长铗之陆离,巫风炽热!即使经朱熹、张栻将各自的道德理想、文化抱负在湖湘那个闻名后世的山间庭院书院作彻夜长谈,缓缓展开,渺烟云变化,穷宇宙高深,从而给湖湘气质注入一种温柔敦厚的理性精神,然而,氤氲近千年,何绍基、曾国藩如此克己复礼,在雍容有度的理性笔墨里,仍然不经意间显现出那份湖湘人文独有的倔強与气势。

遍观湖湘历代书家以及留存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钟鼎、简牍、碑刻等不同形制的书法作品文物,湖湘书风既具有中国书法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性意义,又无不闪现三湘四水灵动、激越、豪放、浪漫的地域风格意义。

不忘来处,认清去向,“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信息可以即时分享的网络时代,千千万万的人可能都以王羲之或颜真卿为师,都耗尽一生练习同一本字帖,可是当他有一天能超越技巧、风格、流派、传承的山重水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真正成为一个艺术家时,蓦然回首,他会发现,生养他的故土和文化里会有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潜移默化,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离开故乡远游的人,故乡始终是一个定位系统,一根牵绊的长绳,他总会将纷乱的大千世界与自己最初的经验作对比,在一次次的对比中,反思、修正、深化,藉此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鲁迅先生就曾经在从谈木刻、绘画引申而谈到文学艺术的地方色彩问题时,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世界文学艺术的经验,得出了“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一精辟结论。“地方的”和“世界的”实为不朽艺术一体之两端,越是了不起的艺术,他的地方色彩实际上也就越强烈。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一个艺术家能始终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不忘初心,是多么的重要!乡土永远是艺术的源头(最初的经验)、艺术深化的起点,普通人是“日用而不知”,如果能自我觉醒到这一点,他的人生、他的艺术一定会大不一样。

湖南书法艺术形态流传史即湖南人的心灵史

中国人之重视区域文化,渊源有自。梁启超先生曾说:“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地方的学风之养成,实学界一坚实之基础也。”我无限崇敬、景仰的老家新化先贤邓显鹤先生,一生致力于纂辑湖湘先哲散佚文献、搜集乡邦掌故,共整理刊刻各类文献110余卷。他说,他的目的就是“期以一寸心,遍饷百世士”。正是先贤们恭敬乡里、眷恋故土的优雅举措,使中国文化总是得以保有足够的弹性与活力。

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宣泄和精神创造,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对应的正是万物之象、人心之迹。书法里蕴含着河山毓秀,书法里隐藏着中国人心灵极致的秘密。将湖南的书法艺术形态流传史看成湖南人的心灵史一点也不为过。从楚骚瑰奇、大唐雄强到明清的理性气度,从欧阳父子到曾国藩、黄自元,从怀素到何绍基、毛泽东,闪耀的是一代又一代湖湘士人优秀而崇高的精神光芒,沉淀成为我们湖湘文化的精髓。

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以书法人物、时代、碑刻、名胜等为主题,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地纂辑湖湘书法散佚文献、搜集书家掌故,研究湖湘书法历史,呈现湖湘书法精神,将是湖南书法院的一项重点工作。湖南书法院将以丛书的形式,每年两个专题、持续数年的计划来展开这项工作。钱基博先生寓居湖湘撰写《近百年湖南学风》时说:“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此说或正是这项湖湘书风系列研究整理工作的方向与意义,如此,则这项工作不仅仅是研究湖湘书风之学,也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实际上已关系到整个中国书法的昨天和今天,并对未来提供颇有助益的思想养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溯传统,神游《九歌》深处,温馨滋润、自在从容!

(作者系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本文系《湖湘书风丛书》序言,略有删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