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潜在危机与对策思考 刘芳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者:webmaster
时间:2008年3月01日 00:03

当代书法潜在危机与对策思考

刘芳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热”席卷中华大地,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表面繁荣中却孕育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特别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种危机己日益明显。深入地、理性地分析书法艺术面临的危机,未雨绸缪,是中国书法界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浅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法热”背后的反差

20年来,书法艺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复兴期,但是,在“书法热”的背后却出现了不少反差现象:

——书法圈内高潮迭起,社会反映不冷不热。当前,书法比赛和书法展览此起彼伏,书法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练习书法和欣赏书法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透过表面现象从全社会的大视野来观察,掀起书法热潮的一般只有如下几类人:专业书法创作者和教育者、业余书法参与者、书法收藏者,此外还有部分懂书法的文化人和少数其他盲目跟风者。实际上,上述几类人在社会上的比重是很低的,社会上相当多数的人对书法并不感兴趣;不少被书法界炒得沸沸扬扬的“书风”在社会上实际并不流行,只是书法圈内少数人津律乐道。

——书法展评多如牛毛,精品妙品凤毛麟角。1979年以来,书法展览和评选风起云涌。除了中国书协的权威性“国展”外,省、市、县各级书协以及某些部门和行业甚至企业都在举办书法展览和评选。打开专业书法报刊,书法展评的启事比比皆是。但是,这些展览和评选有多少是为了展示书法水平和宏扬书法艺术?有多少书法作品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品?实际上,尽管书法获奖者和参展者多如牛毛,真正称得上书法艺术的作品并不多,更谈不上精品妙品。

——书法名家俯拾即是,书艺水平良莠不齐。当今的书法界“大师”“名家”满天飞。各类报刊、书籍及其他传播媒体介绍的“书法大师”或“书法名家”数以万计。有的“书法家词典”或“名人录”动辄收录12万名“书法名家”,且出了第一卷接着出第二卷、第三卷……真可谓“人才辈出”。这些书法“大师”“名家”中固然有少数苦心孤诣者,但相当一部分仅能勉强拿毛笔写几个常写的字、甚至写得不如学龄前儿童的也成为“大师”“名家”有的还身居书法家协会或其他书法组织的要职;有些“名家”在成名之初出过几幅好作品,但成名之后就故步自封,甚至江河日下。

——创作技法表面求新,实际效果扬劣去精。书法创新是当前最时髦的口号。但是,何为创新?如何创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以丑为美自称为创新;有的在原有碑帖的基础上稍稍变异便是创新;有的临摹古代水平低下的字体自诩为创新;有的涂成字不成字、画不成画宣称为创新;有的毫无基本功、比儿童学书时还差的作品也标榜为创新。不少书法作品是对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于是,出现了不少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宣称书法作品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作品的书体形式与内容却极不协调,或者为强化视觉效果不恰当地渲染夸张,画蛇添足;一方面要求书法作品有文化底蕴、有“书卷气”另一方面却将吸收历代书法艺术精品神韵而创作的有深厚文化底蕴、基本功扎实的作品称为“俗气”;一方面强调书法是艺术创作,不是普通的写字,一方面却将古代民间毫无艺术性的、水平低劣的、纯记录性的残简片纸作为学习的时尚。

二、现代文化下的书法危机

上述反差现象不是偶然的,这是书法危机爆发的前兆。实际上,在如火如荼的书法热潮中,书法危机已悄然而临,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科技进步孕育着书法危机。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造就了空前的社会繁荣和极大的文明进步。然而,科技进步也导致了人们生产、生活中技术手段的变革,孕育着书法的巨大危机,即书法与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实用汉字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第一,电脑普及隔断了书法与汉字实用书写的联系。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的。书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汉字书写在实用原则下不断美化以适应审美需要的过程,是实用进化为美、统一于美的过程。但是,在电脑逐渐普及的现代,不但毛笔书写已基本退出实用领域,硬笔等其他书写工具也正在逐渐退出实用书写领域。有些单位和行业甚至开始实现“无纸化”办公。这就动摇了书法普及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数字技术隔断了书法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艺术。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几乎所有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都可以用数字技术仿真。在创造和应用数字技术时,使用的主要是汉字以外的其它文字和符号,即使汉字本身需要在数字技术中应用,也必须用汉字以外的其它文字和符号来编程。因此,大量现代文化信息已经与汉字本体、进而与书法发生断裂。在数字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书法与许多现代文化形式己很难建立联系。第三,现代科技手段隔断了书法与大众的联系。在古代,人们从启蒙读书开始学写毛笔字,日常生活记录要写毛笔字,著书立学要写毛笔字,书面传递信息要用毛笔字,以诗文抒发情感要用毛笔字。通过历史长河的日积月累,书法从实用文字书写中脱颖而出升华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广大民众在毛笔字的海洋中耳濡目染,逐渐接受、熟悉、喜爱书法。但是,如前面第一、二点所述,现代科技进步隔断了书法与汉字书写和现代文化的联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体产生和接受的信息已不再是单一的汉字形式,即使日常看到的汉字也几乎都不是毛笔字,更谈不上书法。因此,书法与广大民众之间的鸿沟已越来越深。第四,科技进步削弱了书法与其创作群体的联系。写好字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掌握用笔规律、字体结构及墨法、章法等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功。在古代,读书人一生都与写毛笔字有着不解之缘,一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练书法基本功,因此,不但造就了一批书法大师,同时也促进了书法的普及。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一生不用毛笔。书法创作群体的基础和后备力量——广大业余书法爱好者已不再具备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练书法基本功的条件;即使专业书法人员也远远没有古人练习书法的环境和时间。因此,书法创作群体的根基已经动摇。

——现代思想观念孕育着书法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西方的价值取向、文化产业、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思想观念等紧随经济大潮汹涌而来。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价值取向与书法的特点发生冲突。书法创作和欣赏要求排除功利性,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否则,创作者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欣赏者就难以品味出书法中蕴涵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韵味。但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性、竞争性很强的商业社会,发展文化产业、投入文化资本、产出文化产品都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书法创作者和欣赏者生活在这茫茫的商海之中,思想观念不可能一尘不染。特别是专业书法人员,出于生计也不能完全摆脱功利性。同时,在商业化社会,书法本身要普及和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否则,培训、创作、展览、研讨、推广以及其他书法活动就无法进行。于是,书法界心态浮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欣赏者和收藏者粗俗浅陋、唯利是图等现象应运而生。

——现代生活方式孕育着书法危机。首先,现代生活方式与书法的特点背道而驰。从书法创作来看,传世的书法精品大都是创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流露。但是,现代人宣泄情感早已远离了用毛笔写字撰文这一古老形式。从书法欣赏来看,一般只适合于在幽雅、闲暇的环境中,吟诗品茗,浅斟慢酌,在茶香氤氲中细细品味书法的韵味。但是,现代“快餐文化”己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人们来去匆匆,生活节奏加快,很难静下心来慢条斯理地欣赏书法。其次,艺术表现形式增加对书法造成强烈冲击。在现代,随着诸多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艺术表现形式激增,精神享受的形式越来越多,人们的审美情趣已经发生转移。因此,书法吸引受众的份额已经日益减少。其三,现代居住环境与书法展示形式发生差异。在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城市家庭的居住环境已经与传统的书法展示形式发生矛盾。在厅堂挂传统的书法条幅、中堂、横批等已经与现代室内装潢设计极不协调;户外的标牌、匾额、广告等因为必须与现代建筑物配套,也一般运用各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很少应用传统毛笔书法。

三、化潜在危机为发展机遇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书法已面临巨大危机,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这并不表示书法将从此寿终正寝。相反,书法危机在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书法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书法界必须认真分析形势,辩证地看待现代文化下的书法危机,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第一,外来文化和观念的涌入,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书法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人们的思想更加自由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也为书法创新带来了机遇。书法界应该利用这一机遇,打破制约书法创新的桎梏,促进书法在尊重艺术规律和规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同时,现代健康新观念提倡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与书法的修身养性正好吻合。书法界应该把握这一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书法在倡导现代健康新观念中的作用。此外,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能理解、欣赏和创作高水平的书法精品,书法界应该利用这一条件为书法的普及打好群众基础。

第二,科技进步导致书法与实用汉字的联系发生断裂,是一种挑战。但历史上的多次汉字变革和书体演变都曾经使书法与实用汉字的联系发生断裂,最终却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和创新;与书法同宗同类的绘画,在现代摄影技术产生后也曾经与实用写生发生过断裂,却反而促进了绘画向纯艺术化发展。书法界应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利用这次断裂促进书法向纯艺术化迈进一大步。同时,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找到更多的有关书法资料,更快地进行书法交流;数码技术提供了感受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国家、各个区域的精神文化资源的方便条件,为全面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美学营养、丰富书法创作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书法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为发掘书法的艺术潜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物质大大丰富,精神享受形式大大增加,为书法带来挑战。但物质越丰富精神享受增长越快,对各种艺术形式的需求越多;生活节奏越快、工作越紧张,越需要在闲暇时静下心来调理精神,调整心态。书法可以使人们的心灵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状态,营造一种悠然自乐的心境。同时,对外开放加速了世界对中国书法的了解,拓展了书法受众的新领域,为书法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书法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发挥作用的大好机遇,趋利避害,促进书法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书法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既具有各类艺术形式共有的艺术共性,又具有其本身独有的艺术特性。即: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性;书法以最简单的表现要素表现出最复杂、最丰富的艺术效果,是写实与写意的高度统一;书法与文学的珠联璧合,。共同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是视觉艺术与文学的高度统一。书法的这些艺术特性是书法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的优势,也是书法走向世界的优势。书法界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扬长避短,促进书法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

综上所述,书法界应该主动、积极地应对危机,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代思想观念、现代科技、现代传播媒体中对书法有利的因素,发挥书法本身特有的优势,趋利避害,从而促进书法艺术持续、健康发展。

四、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要消解书法的潜在危机,当前还必须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对书法艺术性的误解问题。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本是无可争议的。然而,近期来有人却对当代的书法是否还具有艺术性提出了质疑,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书法无用论和书法衰亡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书法的艺术性存在以下误解:1、将书法等同于一般写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用衡量写字优劣的标准来衡量书法的优劣,认为只有按写字的一般规则循规蹈矩写出的作品,才是好的书法作品,有的甚至把模仿楷书印刷体的字也视为上乘书法。二是将写字的文字处理功能取代书法的艺术表现功能,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书法已无存在的必要。2、忽视基本功的作用,忽视书法创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过份强调临场感觉,割裂了书法艺术规律与临场发挥的辩证关系。3、忽视文学、美术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割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缺乏艺术底蕴,否定书法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导致书法中的文化含量明显降低。4、将书法创新降格为简单化、庸俗化,认为创新就是与传统对着干,在强化视觉效果的幌子下明显违反艺术规律和规则。

以上第l类情况主要存在于非书法界的社会大众阶层,第234类情况主要存在于书法界内部。上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发展下去将导致书法的艺术性的丧失,后果堪忧。

()解决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批评的混乱问题。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书法面临着许多学术问题,如书法的性质、特点、地位、技法、基本规则、创作规律、文化内涵、人文观念等等。当前的书法界尽管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出了一些学术成果,但总的来说是重复历代书法史的多,研究当代书法学术问题的少,理论贫乏,舆论混乱等现象十分严重。例如:书法艺术的传统经验和法度经历了长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审美扬弃过程,是历代书家们书法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书法美学的理论结晶;历代法书是经历了长期的社会文化检验和审美筛选脱颖而出且长盛不衰的艺术精品。但有的人却完全抛弃这些传统经验和法度,或者将学习历代法书神韵而创作的作品一概贬为“俗气”,抽掉了书法的艺术脊梁。有的盲目引入西方美学观点,未经消化“生吞活剥”,用西方不适用的美学观点硬套东方独有的书法艺术,使书法的艺术特征荡然无存。又如:书法创新是当前的时髦语言,但何为创新?如何创新?至今没有清晰的理念建构,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书法批评是书法艺术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但当前的书法批评存在着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现象。有的不是的平心静气地阐释观点,申明理由,而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粗俗地训斥对方。有的断章取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不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就事论理,而是揭个人隐私,搞人身攻击,贬低对方人格。有的本身尚未弄懂就信口开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乱批一通。

上述现象的存在是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批评的重大隐患,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阻碍书法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倡导“双百方针”,建构现代文化下的书法理论体系,尽可能地统一书法批评标准和运作方式等,已是书法界的当务之急。

()解决书法活动的运作机制问题。

当前,各类书法活动繁多,举办书法展览和比赛、进行书法作品拍卖、组建书法社团……这些活动对于书法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落后、混乱。突出表现有:一是各类书法展览和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冠名越来越高,而不少举办者根本不具备举办书法展览和比赛的水平与能力,只是利用书法展览和比赛获取经济利益或达到某种书法之外的目的。由于没有统一的书法艺术评判标准和造诣较高的评审人员,缺乏评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书法展览和比赛往往混乱无序,其结果名不副实。二是“国展”入选及获奖已成为一种“书法新科举”,是成为中国书协会员的必经之路,是书法爱好者成名的捷径。但至今的“国展”评选机制仍不够完善,评委在标准很难统一的情况下掌握了入选的“生杀予夺”大权,容易造成导向扭曲,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和非正常的书风流行。三是民间书法社团的组建及其负责人的任免只需通过行政审批手续,有的甚至连行政审批手续都不需要,缺乏艺术评审认定机制,导致书法社团及其负责入的艺术水平和能力名不副实。一方面埋没、压制了大量书法人才,一方面捧出了一批毫无书法艺术素养的“书法家”。四是新闻媒体参与炒作书法活动,制造了大量“书法泡沫”。有的新闻媒体将杂耍似的写字大肆炒作,对社会造成误导。有的不顾书法创作的特点,将书法创作等同于唱歌和其他舞台艺术,严重违反了书法的艺术规律。例如:最近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书法大赛,创作者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评委在短短几秒钟内连写什么内容都难以看清楚就能鉴别出书法作品的水平高下?五是艺术词典类的书籍、个人书法作品集和个人书法理论书籍等出版只需通过行政审批手续,而有些权威人士则不管其艺术水平如何一概高唱赞歌,缺少客观公正的艺术评判,造成了书法领域的鱼目混珠。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建立相对统一的书法艺术评判体系,完善书法组织管理体制和书法活动运作机制已刻不容缓。

  ()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鉴于书法界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在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组织书法活动时,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关系。书法要保持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就必须创新,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种创新是一种辩证的扬弃,而不是另起炉灶、对传统全盘否定。应该在继承传统、遵循书法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否则,书法创作就有可能走上歧途。例如:有的观点认为,书法要创新就必须抛开汉字。试想,书法离开了汉字,是否还具备书法的基本届性?抛开汉字的书法与图画何异?而这种图画又岂能与真正的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日而语?

  ——正确处理好汉字内容与书写形式的关系。书法与文学珠联璧合,“词翰双美”,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书法创作时,一方面要对汉字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审美思考,注意汉字内容的文学风格与书法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协调统一,力求使文学美感与书法美感产生共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地受汉字内容的拘束,以免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创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正确处理好临场发挥与艺术功底的关系。在书法创作中,有不少优秀书法作品是临场发挥之作。据传,王羲之的《兰亭序》亦属兰亭集会时的临场妙作。几天后,王羲之重写多次,均未达到兰亭集会时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艺术创造的灵感。艺术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临场情感发泄性。这种灵感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实现质的飞跃。但是,书法创作灵感的突发性是建立在延续性——长期艰苦的艺术准备和艺术积累之上的;书法创作灵感的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深厚的艺术功底基础之上的。临场发挥实际上是创作者的艺术功底与现场情感的综合反映。没有艺术功底的书法创作者,不管其临场的情绪如何高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都是非常有限的;反之,没有临场的艺术激情,即使创作者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其作品也难免留下斧凿痕迹,难以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艺术功底是可以积累的,临场艺术激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书法创作不能单纯提倡临场情感发泄,忽视艺术功底的作用,应该在二者都不可忽视的基础上,更注重于长期的艺术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正确处理好展厅效果与艺术评判标准的关系。在当代,展览已逐渐成为展示书法作品艺术效果和评判书法作品优劣的主要形式;是否有作品参加某一级别的展览或是否获奖已成为判定书家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顺应了书法从书斋走向社会的需要,也为书法的艺术价值评判从视觉效果方面提供了一些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书法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对书法作品和书家的艺术评判标准是多元的。然而,展览所注重的主要是书法作品的展厅视觉效果,容易忽视书法作品的非展厅视觉效果,更难以考察书家的文化艺术底蕴。实际上,历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有不少只适宜书斋清赏而不适宜大展厅展览;历代书法名家几乎都是德艺双馨的文坛名家。当前,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评判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书家的艺术水平,引导书法创作者和鉴赏者从创作技法与文化底蕴相结合、视觉效果与精神内涵相结合、大展厅展览与小书斋清赏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等多方面进行创作和鉴赏,以进一步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

TAG: 书法 思考 刘芳羌 对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