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谈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评审(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书法报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7年2月18日 17:13

评委:李远东

   此次评审工作延续了中国书协一贯主张和强调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机制的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严格,全程由中国书协负责,并不存在以往外界猜测的“东道主现象”说法,这次评审湖南省没有评委,也没有提出照顾。评审工作分初评、复评、终评三大阶段,初评采用交叉评审和差额投票的方式,过程逐步递进,作品经过层层筛选,以免遗珠之憾。整个评审过程,明确职责,中国书协工作人员以及监委对每位评委的评审工作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监督,每位评委的投票、提名情况,都有详细的登记,这就要求评委要对作品负责,杜绝拉票,共同维护好评审的尊严。

  在作品方面,由于中国书协近年来一直主导和倡导回归传统书写,作品的过度拼贴和染色制作在逐渐减少,整纸大草的条幅、中堂书写开始逐渐增多。尽管是草书展,但面目也丰富多彩,总的来说,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有些情况也较为严重和让人惋惜,就是有一些近年在全国展中获奖、入展的老作者、老面孔没能入展,主要是在作品的书写过程中过于自信,某些字草法随意性大,不够严谨和规范,有偏离传统字法的嫌疑。同时,很多进入终评的作品,在文字审读环节被淘汰,相当可惜。其主要是在书写的内容上,内容不完整、断章取义,书写的诗词内容与作者张冠李戴、混淆,选录前半部分是诗,后半部分是词,落款却说是诗或词,欠严谨、缺文化。草书展是一个全国性比赛,理应坚持对传统书法艺术负责的原则,考虑到作品的公众影响力,支持主办方在以后的评审工作中,继续坚持这些原则,吹起一股新风;希望广大书法家更加严格要求自身,响应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要求,精心创作。

  总体而言,本次草书展体现了当下全国草书学习的取法和创作的态势、风向,但也表现出传统法度相对欠缺、时风较强的现象。如果能潜心回归传统,遵循古法,摒弃当下展览风,在书写本体上多斟酌,将创作表达得更具古味,更具文气、书卷气,则我们的书法审美能提升一个层次,品位将更高,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委:陈新亚

       在第四届草书展作品评审过程中,感觉到较以往有不少变化。

  一是非拼接的、不染花色的、单纸幅面的作品渐多。这种自然状态的幅式与用纸,在书者与观者两面看,都自然而舒服。一说是为展览而作,便绞尽脑汁四处取经变幻幅式章法,选购色纸,再加薰染,其实所做的都是“书外功”,都是“有意于佳”的装修琐碎,累。如果说以往有作者如此,曾得到些许好处的话,于今则要当心被选落下去。这次侥幸进入复评的一两件作品,作者用酱油之类含盐与蛋白质染料浇泼,因评审时小雨潮湿,那字纸湿软如泥,咋也挂不上架,一破再破,不得不弃置一旁。大家的眼力都在提高,对那些非书法因素的辨识挑剔,岂无经验。 

  二是大字大幅作品相对多了一些。小字小块拼接少了很多,虽然总体上还是嫌多。特别是那些拼成八尺大幅后的小字儿巨幅,还有小章草字,密不见天地高、长的巨制,看去都不免增人眼压。其实真好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只须读三五行,即可见其高下,何必枉费工夫自甘于“苦肉计”?与其一味堆砌浪费体力,不若轻松地多写他几幅字。何况,评审原则愈加强调作品及其幅式的简洁单纯,且有人提议,约稿时宜作字数限制,因字的多少,与书法好坏无甚关系。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草书大字。行楷字在挥写时,较容易在用笔技术与时速上把握,依其点画结构作视觉调控与空间心算,但“草书以使转为形质”,写起大字来,笔锋的调换便困难得多。不单因毛笔的体量、性能有所制约,亦因书者的身、手、眼、步诸方面也有极限。这次来稿中的大字草书,初评时选出的作品,感觉都还不错:气足、力满、挥运够冲击、结构够豪荡。及至挂上架子,则败笔显见得多了,章法也时欠制度;尤其是远观之,整体的和谐方面问题更多。有的评委从来稿比例角度便说:大字草书少,难度大,不能很精到,应该体谅包涵一点,以鼓励大家多为尝试。但从书艺自身规律讲,如果一种艺术的工具材料,包括人的体能,都有难以运作和逾越不得的地方,那么,我们是否也考虑有所不为,敬事而慎行呢?同时,对时下仍很有些类似“书法要适应现代展厅”的观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反问一下:现代的展厅,能否考虑如何适应历史辉煌的中国书法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回到书法创作中来,对于字的大小,或者草书字的大小,我们应当会更多考虑书写者的畅意,即舒适与从容,以及艺术的美感,即斯文精绝与渊玄微妙。

  其三,小草学二王与《书谱》的多,大草则学《古诗四帖》《自叙帖》的不少,多有入选。当然,这类作品也因大量的雷同,或深入不够,被落下。感觉这次学黄山谷大草的也很多,实则未必真多多少,只因其风格豁眼些。但数量虽较以往增加了,而最后被选上的并不多。原因大约有二:一面是写得较娴熟者,又略失于滑而近俗,正如山谷自省之所谓“抖擞俗气不脱”,太熟滑以至于出现草误,失了分寸的也有。另一面则将熟未熟,特别是用手卷体构作直幅长行,字间关系尚未调宜。学山谷大草,难在用笔迟重,富于篆意,而益见草势,结构每出摇侧,而行气愈其紧密。然而这在手卷短行,则易得,若改作长行书写,便难免气憋,或反致疲软松散。章草,来稿也多,入选似仅十来件。可嘉的是取法广,秦汉简牍中的草书,魏晋残纸至唐代写本中的草书,都被取资。问题同时来了:一些个书者,现学现用,食之未化,或将古代写手某些怪僻写法重用之,以示高古;或对某些草法,在还未必有真识的情况下,便任性变形,导致笔下出错或竟成另字,屡写而不觉,不免贻笑啦。这方面,的确需要做点篆隶流变研习,或“六书”功课,才好深识章草,信笔而不逾矩,变形而不远高古。另外,谨奉同道参考的一个观点:对简牍残纸中的章草,既临习掌握了,还须加以形体取舍,作偏旁部首的乘除法,用笔创意的加减法(待暇专议),作一番变通与过滤,方得其大雅,成一种体格。大草、小草,亦当如是。并非古人曾这么写了,就是对的,并非今天字书中可查到这种写法,就没错。黄山谷草“取”字,苏东坡行作“登”字,前误在写法多了一扭曲,后错在祭头作了“癶”头,奈何!进入《辞海》了,也不合此字原本之意。

  至于不临帖而妄草,自该淘汰。或剽窃现仿于他人入展获奖之作,亦被识破。或曾一时临帖终生沿用不复习,当然难佳。尤为重要的,是对草书极致品格的审美体认:清静,古逸,庄重。而清净、安静,最为难得!草书之势,固然重要,但如何于奔放驰骤甚至于“疯颠”的书写情状下,不失之于躁狂,不流于轻佻险恶,却能给人以心如太古之肃穆淳朴,让人想见书家的清心无为、超尘入圣呢?还有,在作品审读环节中,发现太多错字,太多误笔,又不能不说一些个书人,若不是“作风”有问题,即态度马虎、不严谨,写完作品从无校对一过;便是“酒高”了,或不满于自个儿平时的拘谨,借酒焉而发之,或径以为草书就得有酒,能酒书自高么?此外,仍就满纸错误者,大约写字那天,精神恍惚,视觉模糊——他一定是赶上重霾了。

 

评委:王厚祥

        这次评审,具体讲有三个好:一是中国书协组织工作做得好。制定了严格的评审办法和评审纪律,提出了很好的作品评审指导思想,使评委、监委的行为都有明确的遵循。二是整个团队评审工作做得好,工作认真负责,公平、公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评审工作顺利、高效。三是评审结果好。真正把最好的作品评出来了。

  这次评审发现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草法、字法不准。240多件通过终评的作品,审读环节因草法、字法的原因竟然拿下了60多件!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但又是非常必要的。法度是草书的生命,草法、字法不准,作品写得再灿烂多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建议广大草书爱好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一定要把法度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草书才能真正写出成绩。

 

 

评委:宇文家林

        应该说,中国书协的评选机制越来越成熟,评选过程公正、合理。终评时,投票器的运用,评起来科学、便捷、高效。

  说到具体评选,还是有很多感触。

  这次投稿的作品一万余件,相比以往展赛,来稿不算太多。再除去初评时发现的大量初学写字或基本不会写的五花八门的所谓作品,能称得上草书作品的也就半数左右。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全国书法展览的投稿门槛太低。

  评选中发现,学当代获奖作者和名家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而有些基本就是临仿。形式上改头换面,横幅变成条幅,手卷变成册页,如此等等。面目雷同,手法相似。评选中这类作品是要吃亏的。

  同样,画字、做字的作品也存在不少。顶天立地、夸张奇怪、任意分解字形,释读困难,不知所云。这些作品以牺牲书法的书写性为代价,为了形式而形式,没有了草书自然生发、笔随心走的意境。

  一路评过来,从进入复评的几百件作品看,基本涵盖了草书的各种书写形态,有大草、今草、章草,还有学汉代简牍草书的。张挂起来看,确有不少比较好的作品,书写自然,赏心悦目。

  接下来,复评后的两百多件作品进入审读环节。这时问题出来了,不少作品经不起审读,草法混淆,张冠李戴,漏字掉字,自创草法,文句不通。有些作品错字、漏字竟达到七八处,像“边”写成“还”,“道”写成“送”,“霑”写成“露”,“阔”写成“润”等。不少作品写得很好,最后一关却栽在文字审读上,真为这些作者感到可惜。

  从入展的205件作品看,喜忧参半。高兴的是:好的作品很多,基本能反映当代草书的创作状态;想不到的是:有不少作品写得不尽如人意,也入展了。

  在评选研讨会上,我突然想到,如此次草书展入展作品数量定为100件,那应该是个非常好的展览。

 

评委:王乃勇

  一、关于评审的有关要求及整体印象

  在评审中针对每幅作品,首先是看作品的取法,其次看作品的功底,再看作品的才情与思想。从整个评审过程看,这次草书展的整体水平还是有一定的高度,能够反映出目前不同人群的草书创作水平。从入展的作品中评选出了一批具有传统取法又有技法与书写性的佳作,并且部分作者的艺术感悟性较强,引领了草书创作的正能量与正确方向。通过展览评审,对当下的草书创作有一种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作品

  1.整体上小字作品多,大字作品少。这次草书展收到作品数量1万余件,其中二王、黄庭坚、怀素等书风居多,且以小字为主,尽管作者有传统的功力和书写语言,创作方向把握也正确,但感觉相对雷同单一。一气呵成、大气磅礴的草书大字作品少,大字作品中的黄庭坚书风基本上形成了新的流行书风。取法二王的作品感官上是小字的技法放大书写大字,小动作类的技法多,顶锋起笔、圆弧使转。草书线条的跌宕起伏,大草的纵横牵掣、钩环盘行的笔法少。其他大字作品如怀素、张旭、王铎、张瑞图、倪元璐等书风的作品更少。究其原因,应该是作者的书写功力与把握能力,以及在情性的表现与形式的有机协调方面,不容易达到应有的高度。

  2.拼接做旧多,整纸少,纯生宣更少。尽管投稿要求中有规定,但是拼接做旧的作品还是很多,尤其小字作品更甚。书法创作讲究书写自然,体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至高至美境界,过度地拼接与做旧,一是想吸引评委眼球与方便创作,二是体现了作者功力的欠缺与不自信。整纸书写与纯生宣书写更少。从作品看,整张六尺或八尺书写,一是用小字书写技法放大而创作大字作品、大幅作品,气息相对较好但线质显单薄,技法简单;二是章法处理平淡,穿插、欹侧、摆动起伏少,行列明显;三是墨法处理枯湿或浓淡间隔,块面对比少;四是整张书写特别是对生宣的把控能力跟创作者的书写技法、线形与线质、个人感悟与才性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尽管中国书协积极提倡和引导,评审中评委也在关注,但事实就是如此。

  3.任笔为体作品多,具备创作意识的作品相对较少。在评审当中,有很多作者书写基础很差,无取法,任笔为体,线质线形无从考究。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中;取法乎中,得之下。”很多作品也看不出其艺术表达能力与艺术语言。这种作品,有评委统计,占整体投稿作品的五成到六成,应该引起重视。应该正确引导作者进入草书临习与创作,提高投稿要求与质量,同时不同程度地提高草书创作水平。

  4.作品草法不规范多,准确无误少。在此次草书展评审当中,有作品审读环节,很有挑战性。通过审读,发现问题不少,草法不规范、写错字、漏字、断章取义现象比较突出。一经发现三处以上错字及草法有误的作品,当场集体表决,很多作者甚至老作者在审读过程中被刷掉。因此提醒作者,包括本人在内,一是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草法要符合省简规则,强化线形与线质锤炼;二是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修养,增强作品的内涵与艺术表现。

  5.首次参加评审工作,从创作者角度转换到评委角度,有以下几点感触:一是用心看待每幅作品,体会创作者的艰辛,他们认真对待展览,积极创作,很多作者甚至老作者,却因错字、草法不规范、作品硬伤等问题被刷掉,不免让人感到惋惜;二是评学相长,有很多现象与问题,创作理念与激情,为自己提供了信息与资源,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创作;三是作为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我会在今后的创作与交流过程中,尽个人努力,为正确引导草书创作方向、提高草书创作水平而积极工作。

 

 

那些片断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评审琐记

■毛 羽

  ●1月10日下午,高铁抵达长沙南站时,天正下着雨。在四天前的雨夜中,中国书协电话邀任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观察员。年关将至,手头事多,便有些犹豫。请示社长,领导是不容考虑的一个字,去!

  ●与接站人员相约站前的肯德基。离春运大幕拉开尚有三天,广场上已是熙熙攘攘,忽见魏哲先生朝我招手。他自北京坐高铁来,比我早到十来分钟,却比我多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让我们惊讶的是,送我们去酒店的是某某专车公司,一种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尝试,今后或许可作借鉴。

  ●甫到驻地,湖南省书协副主席陈羲明便来看望,其实最辛苦的是承办单位,在评审前有着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晚间预备会上,湖南省书协主席鄢福初谈的都是如何做好此次评审的后勤保障工作,表态“不会向评委打一个招呼”,同时坚定地说:“如果有人找(评委),也不要理他们。”之后的评审现场上,一直没有看到他们。

  ●本届草书展评审是中国书协刚刚公布第七届委员会名单后进行的第一次评审。14位评委中,9位是本届草书委员会委员,两位是上届草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本届到龄),还有两位是本届行书委员会的委员。本届草书展评委会秘书长刘恒只参与评审的组织工作,不参与评审投票,他也是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

  ●评审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大礼堂进行,礼堂高旷,安静,是评审的好场地。只是现场无暖气,又适逢低温阴雨,湿冷的天气冻得人脚板发疼。好在现场备有军大衣,再将暖身贴粘于涌泉穴,脚慢慢暖和起来。平时山居的评委陈新亚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当即于长沙从某宝网购以供平时御寒。厦门来的监委陈胜凯没想到会有这么冷,从家中快递衣物过来抵御严冬。

  ●评审现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标语特别醒目,军大衣一穿,大家似乎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驻地和评审现场是分开的,每天大客车往返接送。规定每天早上8:30出发,而这之前大家都已在车上坐齐,潜移默化中有了几分军人作风。

  ●中晚餐均是在国防科技大学食堂自助。评委有夸包子做得好的,有说蒸红薯软糯的。我最喜欢海鲜汤——紫菜蛋汤,只是少少的紫菜老是缠绕在汤勺柄上。这难不倒评委李远东,写碑的腕力强,只见他慢慢翻转,紫菜便妥妥地转到碗中。

  ●评审行为守则严令禁止利用评审工作谋取不当利益,并规定评审期间不得在驻地会客或接待亲友。夜间,宇文家林评委便在房间临写《书谱》。

  ●初评分为四组。开始,评委有站着也有坐着的。后来因为冷,除了白煦、魏哲等年纪大些的评委外,都站着看。再后来,白煦等也站起来了。李木教、李远东、王乃勇一组腰腿功最好,一直是站着的。王厚祥评委看密密麻麻的小字作品时,常趴其上,自言是向之磕头。

  ●评委王厚祥笑言我干的是好差使。按规定,观察员在评审现场也要上交手机,不得与评委交谈或采访。于是就来来回回看各个小组的评审,竖起耳朵听评委们的言语,不时还在带去的本子上记上一笔,生怕过后遗忘。走的距离比平时上班多多了。

  ●走来走去发现,来稿中,凡有“竹、拂、耳”等字,作者皆不约而同拉长末笔,仿若小心写到此处,终可舒口气了。后检视挂起诸作,莫有例外。

  ●又有熏染做旧不讲墨法者,评委皆厌之,漆钢评委斥之为“脏、乱、差”。

  ●征稿启事中言明“评审主要考查作者的创作水准,不鼓励制作”,仍有作者在形式上费尽心思。有削竹编连成古时简册样式者;有在正方形麻布块上粘以7片木牍者;有特制木匣内置册页者,匣面并刻有“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及诗文标题、作者,真是一件精美的礼品,可惜评委的目光最终投向的是他们的字,此3件均未能入选。

  ●有作者取宋代诗人文同《北斋雨后》诗中的颔联“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为草,有评委以其字大、构成大胆欣赏之;有评委认为夸张过度、为章法牺牲字法恶之。此作终未能进入终评。李一监委反复咏叹该内容,喜而录之。

  ●不少作品在审读环节或草法错误或文词疏漏而被淘汰,编号为999、988的作品亦未能幸免,引来负责现场挂摘作品的工作人员(长沙几所高校志愿者)的一片叹息,看来吉祥号也不能保证好结果。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成了公孙“丈”娘、“雲”写成“寒”、“书初无意于佳”写成“书出无意于佳”……任笔为体、断章取义、生硬留白支离文意者比比皆是。草书最为抒情写意,书者却不可缺少严谨的态度;对中国文字,更不能没有恭敬之心。

  ●在现场,触目皆是《书谱》《自叙》及黄庭坚、王铎,忽见一件糅合八大笔意的作品,眼为之一亮。复想起去年5月在日本大阪观看“从王羲之到空海”特展,见到良宽草书屏风时的激动,流动中的安静,让人难以忘怀。

  ●进入审读的两百多件作品,是按大草、小草、章草与对联分类悬挂的,大字作品多了起来,单色整纸作品也多了起来。一件没有钤任何印章的作品,竟然从初评、复查、终评、审读一路走了过来,看来评委更注重的是看作者的创作水准。当然,当年谢无量的很多作品也是不盖印的。

  ●作品审读无疑是最辛苦的,如果说初评是“快、准、狠”,审读则要“细、稳、准”了。到最后,评委李洪义所戴的一条印有草书图案的围巾,也被其他评委审读了一番,草法规范,且从评委自身做起。

  ●评审后的总结会上,有评委感叹老作者积极性不高,投稿少。其实,如果老作者还是那些路数,恐怕大家也会牢骚。一位书法人才横空出世何其难哉!办好一次展览,发现好的作者与作品,呈现书写的丰富与差异,这当然重要。如果有一种引领,推动中国书法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变化发展,这或许更有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