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法浅探 潘 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者:webmaster
时间:2008年3月01日 00:29

墨法浅探

潘 峰

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倩愫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尔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浓墨宰相”刘墉与“谈墨探花”王文治是清代以用墨之法引入注目的两位书法家。笔者学浅祈望谙方家教正。

一、浓墨

用浓墨作字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一般篆、隶、正、行皆宜使用。宋代苏轼作书喜用浓墨,坡翁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迹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不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我们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来作书,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如颜真卿、庚有为、沙孟海、陆维钊等大师的书作墨迹即是明证。

二、淡墨

淡墨作书富有淡雅古逸之韵,但谈墨不宜太谈,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作草、行书,而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谈墨,其书迹书禅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入飘飘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

近代日本友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较喜欢用谈墨表现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禅意与仙风道骨,国内现代派书法的创作也借鉴用之。

使用谈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毫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当我们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演时,不妨用淡墨一试,或许能取得颇为意外的效果。

三、枯墨

飞白、枯笔、褐笔是作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 

飞白,其笔触特征为笔道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于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的,称之为“飞白书”,曾经广泛应用于汉、魏宫阙的题字上。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书,其亲书《升仙太子之碑》的碑额,现收藏于浙江海益县博物馆中。

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仍用笔迅猛磨擦纸面,使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笔法。

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其笔触特征为疾中带涩、枯中有润、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干裂秋风”。近代书家徐生翁先生、当代书家张海●擅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山东的现代派书家邵岩●先生在七届中青展上的获奖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他运用枯笔与渴笔这两种主要笔法,赋予其作品丰富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四、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浸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合春雨”,唐代社工部诗曰:“元气淋漓嶂犹湿”。

由于墨之滋润,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肥的韵致。

清代大书家王铎运用润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涨墨法”。“当代草圣”散之先生融汇书法、绘画、诗词韵律之理、妙用润墨创作出许多浦散飘逸的书法作品,成为后入取法的又一墨法经典。

润墨适用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此类风格的行、草书创作适用。

以上笔者浅显论述的一番书法用墨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在掌握其法后,沉酣墨池、浸润先哲,工夫精熟自然水到渠成。在具体创作中(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几种用墨方法需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作品墨色淋漓、变化多端,尽显墨法之趣味、意境之韵致,方能让作品展现作者的心灵流露,呈现作品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我们在欣赏唐代颜鲁公的名作《祭侄文稿》时,就可以发现其用墨丰富多变很有特色;其作品第一行使用润墨;第二行、第四行用墨润中带枯;第三行用墨则枯中有润,墨色的交替变化真实地映现出颜真卿痈失亲侄季明后,时而悲伤痛苦、时而愤激痛恨的内心情状。

总之,用墨之法无非是浓、淡、枯、润四字,能将其对立统一、完美自然地运用于书法创作之中,便是真正得到了墨法之妙谛。

TAG: 墨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