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何处去 刘一伦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者:webmaster
时间:2008年3月01日 21:58

中国书法何处去

刘一伦

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有人怀疑,连《辞海》的艺术条目上也把书法排除在外。直到19815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宣告成立,才结束了被人歧视、不承认其为艺术的历史。

在书法家有了自己的家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尔后各省的地、市、县都有了书法协会,书法艺术出现了史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书法大赛风起云涌,书法展览此起彼落,书法热潮席卷全国。在轰轰烈烈的书艺活动中,出现了一股假书法之名企图否定书法之实的歪风:打着创新的旗号反对传统者有之;另树旗帜哗众取宠者有之;巧立名目大声疾呼者有之;标新立异猎奇者则比比皆是……书海茫茫,眼花缭乱令人迷惘。人们不竟浩叹:中国书法究应向何处去?

这并非危言耸听。

还在1985年,北京中国美术馆就展出了所谓“现代书法”。它以不写汉字或改变汉字形态或用少数汉字、个别词汇,肢解其结构涂抹而成,并出版了《现代书法》作品集,自我欣赏着:“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这种感觉效果是否符合实际,姑且不论。令人不解的是公开向传统书法挑战,说什么“我们后人决不能抱残守缺,充当那种文化守财奴的蠢人,拖住古人不放啦;“时代者即决不再去扮演颜、柳、欧、褚的叩头虫角色”啦。骂了一通“守财奴”、“蠢人”、“叩头虫”之后,打着“现代书画学会”的旗号,企图一举而独霸中国书坛。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所谓“现代书法”应指对“古代书法”而言。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书法都属“现代书法”这一范畴,仅开过一次展览,出过一本作品选集,少数一些人成立一个组织,即把那些非字非画的东西称为“现代书法”,企图否定几十年的书法现象,混淆“书法”概念,可以说是名不正。从作品的内容看,既无“书”又无“法”,很少有人能读懂它,故言不顺。连专门研究“现代书法”的邱振中先生也认为这名称不妥当,他认为这类作品是“取汉字的局部结构而组成……作品中已经没有可辨认的汉字”,“不可辨认的作品,严格说来已不属于书法艺术的范围”(《中国书法》1993年第3)。于是有人建议改称“现代派书法”。其实这不是书法的东西,硬要冠以“书法”之名,也是不伦不类的。可是作为领导全国书艺活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对此现象却视若不见,个别领导还发表文章呐喊助威。于是全国掀起了一股名为“创新”,实为反传统的歪风,什么双管齐下、舌书、脚书、指书、筷书无奇不有。更有甚者,叫喊改掉汉字,还有主张书画合流的,向日本前卫派学习的,全盘欧化的。对传统书法艺术群起而攻之。一些电视台及报刊,则把这些怪现象视为至宝,大加赞扬,推波助浪,形成一股逆流。一些青年或为猎奇企图走捷径想一举成名,如法炮制,大多数人徘徊观望无所适从不明方向。

直到1990722,北京召开了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创作思想座谈会,才对书坛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取得共识。启功先生认为“书法想全盘西化。搞自由化,是不容易办到的。全盘西化了,只有写外文”。启功曾被人污蔑为“保守派、馆阁体余孽”遭到人身攻击说:“启功死了”。讨论会上有人指出北京出现的“现代书法”不过是拾日本人的牙慧、步日本人的后尘而已。邵字先生批判这种“非内容”、“非理性”、“非文字”的作品,“是对中国文字文化的一种叛逆,是一种同主流背离的逆流,而不是学术上的流派。是对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神的一种败坏,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下的产物,毫无疑问应当进行分析批判,以防止引人入邪”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有人誉之为精英文化。主张书法脱离汉字就是背叛中国民族文化,是难以为人所接受的。

这个座谈会,除了在中国书协会刊上发表纪要外,并未行文向省书协贯彻,非中国书协会员很难了解座谈会上的精神,因而问题依然是问题。而且愈演愈烈。

现在“现代书法”虽然销声匿迹了,但书坛的怪现象反而既怪且奇,层出不穷。1993年又出现了所谓“书法主义”,光从名称上分析,比“现代书法”更难为人理解。因为“主义”也者,或解释为一种理论和主张,或指一定的社会制度或指一种思想作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谁都理解,但“书法主义”是什么东西,连搞了几十年书法工作的入也感到莫名其所以。若不是他们自己在《书法导报》写文章、刊登作品,谁能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呢?《书法导报》以半个版面刊登了《中国书法主义展作品选》。遗憾得很一幅也读不懂。视觉所及,或为乱七八糟的墨块。或为满天飞舞的纸花,或为排笔涂抹的线条,于是看标题,一幅叫《龙衣大可》,一幅名《生命的外泄》,一幅名《围》,另一幅则写着《N035》。还是不懂,于是读专文介绍,才知道是“具有反叛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中青年书法家”所作;但为什么叫“书法主义”呢?“连他们自己也纳闷。他们中的洛齐在展览作品集中说书法出现一种主义是谁也想不到的”。即感“纳闷”,又“想不到”,而又名之曰“书法主义”不是太轻率了么?1994年3月30《书法导报》对“书法主义”进一步作了介绍,说它“是在文化观念上处于文化人的前卫,在构成形式笔墨诸问题上有着新的推进,比过去北京‘现代书法’有了根本的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未来发展的希望”,它不再象“现代书法”那样提出“向传统学习”的讨好的语言。“他们的探险将在现代书法史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原来其目的是在向传统书法挑战,要彻底与传统决裂。既然如此,不能称之为书法的“现代书法”,名、实都亡,比“现代书法”,背离“书法”概念更远的“书法主义”,为何一定要假“书法”之名而面世呢?说明“书法主义”对传统的决裂也是不彻底的。否则就理应不留恋“书法”二字而叫其他什么艺术才对。

在“书法主义”出现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当代书法”、《书法导报》第49期刊出了《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文章,向读者推出了“能真正代表高层次当代书法的《当代书法》”这与“现代书法”一样,犯了个概念模糊的错误。所谓“当代书法”应指建国以后四十多年的书法现象。而现在名之为《当代书法》的,是名为“中国当代书法研究院”主办的季刊。创刊于19938月,仅出过一期,就自称为高层次的书法,而且特别加上定语:“真正”的。那么在此以前所有书法就只能是真正低层次的了。呱呱坠地尚在摇篮中的“当代书法”即如此目中无人,藐视一切自称天才,实在有点像社会上推销伪劣商品的广告。这样吹嘘当然有作者的自由,反正不要负什么法律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竟气势汹汹地宣称:“我们祭起批判的大旗……力争与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闭、专制的心态决裂”。“在《当代书法》创刊号里,没有发现名重誉隆的前辈,没有找到炫目惊心的头衔”,“只是我们祝爷爷寿比南山,常会赢来满面春风,而没有人想一想这是假话;如果我们告诉爷爷您不久会死的,大抵要被赶出家门,然而这是真情,真情就从来难以讨好的”。以上真真假假,褒贬难分,或怒目而视暗藏杀机,或取喻以讽今,明言暗喻双管齐下,  目标对准“前辈”、“爷爷”,剑拔弩张之势,全在与传统书法作斗争,不过仿鲁迅的笔法,用一则故事来影射现实,实有背鲁迅精神。鲁迅的匕首矛头对准敌人,而“孙子”却用利剑刺杀自己的“爷爷”。“当代书法”这个名称和头衔是几个自称“不识事物者”所能篡改和垄断得了的吗?与目前浩浩荡荡的书法队伍相比,沧海一粟罢了,何况这一粟还刚发芽,未经风吹雨打,能否成长起来尚未可预料,怎能自封为高层次的“书法”呢?

从“现代书法”到“当代书法”及“书法主义”,打旗号也好,变戏法也罢,且都冠以“书法”这个名称。又何必恋恋不舍“书法”这两个字眼,制造书坛混乱呢?干脆叫别的什么艺术不是名实相符吗?或许还能自生自灭,岂不畅快!

传统书法是祖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学习、尊重传统并非什么余孽、蠢人、叩头虫,而肢解汉字,丑化汉字的形态才是对民族文化的破坏。这样随意涂抹出来的线条,是难以称之为书法的。至于干脆不写汉字就更不能叫书法了。如叫别的什么艺术是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

自北京书法创作思想座谈会之后,中国书协对中国书艺的发展很少有导向性的论述,而书坛怪现象却日益热闹,好些专业报刊则大量发表难以辨读的作品,国家级展览也展出猎奇之作并予评奖。书坛已成无政府状态之势。批判传统书法者日益猛烈,中国书协依然没有表态。中国书法究应往何处去?是应该开展讨论,进行分析的时候了!

原载《书法通讯》1995年第三期

TAG: 中国书法 刘一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