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篆刻艺术风格的思考 王 勇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者:webmaster
时间:2008年3月01日 00:09

对当代篆刻艺术风格的思考

王 勇

当代篆刻经过二十年的振兴、发展和繁荣,目前进入了自秦汉鼎盛、明清复兴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其规模和阵容的强大,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印坛的审美取向和创作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升华,到了现在,一个重视个性张扬、重视刀法表现、重视在雄强写意的新的创作模式,以及重视形式构成、重视视觉冲击、重视展示效果的展览模式己基本形成,这一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篆刻艺术的当代风格。

当代篆刻艺术风格不再重复明清流派的老路,而是彻底走出了齐白石、邓散木、王福阉风格的范囿。如果说,“全国首届篆刻展”中韩天衡、王镛、马士达、李刚田等还只是在继承了明清流派的过程中有所扬弃、并注入新鲜活力的话,那么,到1994年的第三届全国篆刻展,则真正实现了历史向当代的关键性跨跃。篆刻家们殚精竭虑地设计自我、不遗余力地宣泄情感,调动一切因素为形式的出新服务。传统己不再被当成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仅当成印学史上的一个个驿站,当代印人注重个人风格的完善、个性的独立,从面使当代印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那么,当代篆刻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最令人注目的应该是写意印风的空前繁荣。

。从第三届篆刻艺术展开始,讲情趣、求气韵、重意境的大写意印风就以压倒多数的态势在印坛燎原起来,以致评论界有人将之称为“团体操现象”。涌现出了王镛、石开、韩天衡等创新派代表人物。到了第四届篆刻展,写意印风更是如火如菜,并产生了徐正廉、陈国斌的技术派别。—‘时间“韩流滚滚”、“石流滚滚”,到处是大刀阔斧的印风。

这种情况的出现决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知道,篆刻艺术的发展是追随书画艺术的后尘的。当文人艺术的写意画风和尚意书风己然形成时,篆刻艺术还在蹒跚学步。篆刻的后发性使得篆刻风格的发展明显滞后,甚至到吴昌硕时代仍末进入“大写意”的高境界。存在着强烈的补涨要求。因此,当韩天衡、王镛等流行印风的前瞻性印家以其各自的精彩艺术为当代流行印风开一先河时,就立即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导向作用。广大印人在他们的篆刻艺术魅力感召卜,纷纷仿效,继而深层借鉴,直至最后各人发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渐进演变显然是当代流行印风的主要成因。

此外,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时代审美情趣的转变。印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士大夫式的旧模式,越来越喜爱用与新时代接轨的激进方式来创作并抒发自己的感情。

出土文物的不断涌现、姊妹艺术的耳濡目染,也为当代流行印风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素材,加上新闻媒体的渲染,各项展览赛事出版发行的推波助澜,都促成了流行印风的形成。

二、篆刻的美术化、图案化趋势日渐明显

印人们为求新求变,大量涉猎姊妹艺术,以丰富表现形式和手法。

在入印文字的选取上,印人的目光己从传统的大篆、小篆、缪篆转向许多民间性、地域性的书体或文字转型期的边缘化书法,大大充实了入印文字形式。如:广东的刘小平用以简化字入印,湖南的李潺用草书入印,谭石光以简犊帛书入印,等等。

在印面布局章法上,不再拘泥于以文字点画排列为主导的传统印面秩序,而是以现代构图学的原理来经营印面,借鉴画理、画意和现代艺术的构成方式来指导创作,利用点线切割、图式构成等“现代”语言营造艺术空间。精心排列点线的分布,匠心独运地组合、挪让、变化,加大点画轻重的反差,增大阴阳向背线条的对峙力度,增加虚实变化。以图形成对观赏者视觉的强烈刺激。如:北京陈平以仿宋木刻法入印,山东印人以美术字入印,浙江张耕源以石刻版画形式做肖形印。还有的为了突出展厅效果,用古城墙砖炮制巨印,大至尺许,并以水印木刻法拓出彩色印稿。使篆刻的美术化、图案化趋势日渐明显。

三、重“刻”轻“篆”,由“印从书出”发展到以线条图式组合构筑审美理想的新创作思路

“以书入印”曾是被历代印人奉为圭臬的经典理论。朱简云:“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为了借鉴和汲取书法艺术的理论成果和创作经验,过去印人们的一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篆法的研究上,努力以表达笔意为旨归。而现在的印人则偏重于对印面构成及篆刻本体语言的重视,人们更愿意去追逐刀与石的碰撞中不经意进发出的艺术火花,将人性中的自然性与石性交融在一起,充分展示刀法的自然之美,而不愿意让付诸笔墨的构思破坏这种浑然天成的效果。如同书法中的“侧锋”运用一样,篆刻的侧锋浅刻成为一种时尚,大刀阔斧、雄奇恣肆的风格成为主旋律。其实,早在明清,就有以细碎切刀法创立浙派印风的丁敬在其印作中表现出笔墨写不出的刀石韵味,近人齐白石的侧冲刀法也将刀石之碰撞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严格说来,他们所持的刀法观念依然是“印从书出”,以刀代笔,以刀法追求书法意味为旨归的。而在当今印人看来,篆刻既然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为何非要通过刀法表现笔意这一转换来抒情达意呢?用刀法直接发挥刀石韵味,岂不更加痛快淋漓?在印石自然迸裂的痕迹里、在亦朱亦白的强烈视觉效果中,透发出的真率之意更加令他们为止陶醉。

四、篆刻风格追求极致化,粗放与秀雅印风相辅相成。

在粗放印风一统天下的大旗下,涌动着一股清香怕人的暗流,那就是与之风格表现迥异的工稳秀雅的印风。这种风格源于王福阉、韩登安为代表的细朱文铁线篆印和赵叔孺、陈巨来为代表的圆朱文印,其慎密的布局设计、精雕细琢、流畅舒展的线条,令人叹为观止。大展中常常出现他们秀丽的身影,令人耳目一新,与粗放印风相映成趣,形成两座对垒的艺术高峰。如:湖南的罗光磊、江苏的罗荣等,都是这种细朱文印的代表人物。篆刻风格出现极致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工者愈工,写着愈写,各向两个极端发展。而风格介于两者之间、半工半写、雅俗共赏的作品,要想在当代印坛受宠,却不是件易事。

综上所述,当代篆刻已形成自身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再是简单地复古或对明清文人印的继承。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印人在审美追求和风格取向上还存在着思想匮乏、认识模糊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代篆刻艺术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对个性张扬与时尚时风的理解和认识上缺乏理性,对写意抒情与粗率荒野的理解和把握上缺乏思考。忽视传统,随心所欲,打着“写意”印的旗号,以破碎为浑厚,污浊为古朴,草率为生动,急功近利,追尚流行,抱着冒险和侥幸心里,企图绕过传统的基础训练和学养积累去赶时髦。这种情况,弱化了当代篆刻艺术的感染力,影响了当代篆刻繁荣的质量。

回眸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成一格的大师级人物从未放弃过对秦汉印度深深浸淫,他们在篆刻出新上的种种艰苦努力亦非如我们这般简单随意。篆刻离群的基础必定是扎实的功底、敏锐的眼光和不懈地努力,除此别无捷径。韩天衡说:传统对于印人“是一种粮食,而不是一件衣服,它只能吃而不能穿。吃着长精气神。穿则为“优孟衣冠”矣。”传统是一切事物向纵身发展的根基,是走向出新的台阶。没有传统,谈何出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印人,我们不应该完全丢弃传统,而应当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回归传统,积极创新。让篆刻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常开常新,永久地散发出它的艺术魅力。

TAG: 思考 艺术 篆刻 风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