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灵韵 王岳川
书法灵韵
王岳川
中国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意象美雅之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为何中国文字的毛笔书写竟能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逸笔草草、墨气四射的草书为何胜过工细排列的匠气人为?中国书法究竟要在一笺素白上表达何种意绪、情怀、精神?这盘旋飞动的水墨线条之舞叙述了中国文化怎样的禀赋气质?
两千多年的书法发展,是一个字体书写与情感互动互渗的过程。书法对汉字的再创造,因为“唯其软,而奇怪生焉”的毛笔而创造出灵韵艺术。毛笔的枯润疾徐,线条的铁画银钩,结构的豪放,章法的精致,使得千变万化的勾勒带给创作以灵感和情绪,进而带来出神入化的演变,得到广泛的审美认同。
汉字基因之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汉字与生俱来的审美基因,使得汉字书写的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楷书的规整、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无不显示空间构造的美感,既有静态的均衡和谐,又有动态的韵律变化,此为书法的汉字基因之美。
古人结绳记事,而文字的发明使得“天雨栗,鬼夜哭”,惊天动地。有了文字,人类才告别史前蛮荒时期,开启了文明时期。历史上有伏羲画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文字诞生于先民的抽象符号线条组合中。汉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常见的书法五体是:篆、隶、行、楷、草。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骨上用以记事的文字,又叫“卜辞”“龟甲文”“殷契”等。甲骨文的线条已经具有横平竖直、疏密匀称等形式美的因素。因系用刀在龟甲上刻,所以线条大多为直线,曲线也由短的直线连接而成,笔画为等粗线,两头略尖,线条瘦硬挺拔、坚实爽利,运笔健劲、刀迹遒劲。字体结构疏朗稚拙、雄健宏放,谨严中蕴含有飘逸的风骨,气势不凡。
尤其是甲骨文朱书、墨书作品,更能看到其运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起落运收,转折的流畅圆融,字距的疏密相间,章法的天然率真,全篇浑穆朴茂,呈现悠悠历史之感。可以说,甲骨文标志着中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觉醒。
金文即秦汉以前刻在钟、鼎、盘、彝等铜器上的铭文。古代青铜器铭文的书写,刚劲古拙、端庄凝重,成为整个铜器之美的有机部分。金文有“款”“识”之分,“款”指凹下去的阴文,“识”指凸起来的阳文。其文字内容大多指涉一种森严、威吓的权力。青铜器起初的纹饰和铭文包蕴着一种神秘感。尤其是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那森然肃然令人生畏的形象中,积淀了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
金文之美,美在笔法结体。因为铸字原本为笔墨书写,所以有书写的韵致节奏的自然美:首尾出锋、平正素朴;又因需铸造,所以有整齐匀衡的装饰美:谨严精到、端庄凝重。西周金文将商代金文的自由抒展的字形拉长,采取上紧下松的结体以求字体的秀丽感,章法亦由行款自如到匀称整饬。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篆书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石鼓文是典型的大篆,它是唐代陈仓出土,刻在石鼓上的记事韵文。其字体宽舒古朴,具有流畅宏伟的美。大篆由甲骨文演化而来,明显留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迹。小篆是秦代统一文字以后的一种新书体,又称为“秦篆”。同大篆相比,小篆在用笔上变迟重收敛、粗细不匀为流畅飞扬、粗细停匀,更趋线条化。结构上变繁杂交错为整饬统一,字形略带纵势长方,分行布白更为圆匀齐整、宽舒飞动,具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小篆的代表作有传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秦诏版》《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
隶书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脱胎于草篆,用笔化篆书的曲线为直线,结构对称平衡。隶书可以被视为书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大篆小篆是古体书,隶楷行草是今体书。